綠色建筑,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
隨著人口增長、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,建筑業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也不斷增加,給環境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。據統計,建筑業占全球能源消耗的40%,溫室氣體排放的30%,固體廢棄物的40%和飲用水的20%。因此,如何實現建筑業的低碳、綠色和可持續發展,成為了當今世界面臨的重要課題。
什么是綠色建筑?
綠色建筑,又稱為可持續建筑或生態建筑,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,盡可能地節約資源(包括能源、水、材料等)、保護環境、減少污染,為人們提供健康、舒適、高效的使用空間,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。
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
為了促進綠色建筑的發展,各國和地區都制定了相應的評價標準和認證體系,以衡量和指導建筑的綠色性能。目前,國際上較為知名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有美國的LEED(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)、英國的BREEAM(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)、德國的DGNB(Germ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ouncil)、澳大利亞的Green Star等。這些標準通常從節能、節水、節材、室內環境、交通、生態、創新等多個方面對建筑進行評分,根據得分的高低,給予不同的等級認證。
在中國,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主要是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》(GB/T 50378),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06年頒布,2014年和2019年分別進行了修訂。該標準從節地、節能、節水、節材、室內環境、運行管理、區域協調、文化與創新等八個方面對建筑進行評價,根據達標項的數量,給予一星級、二星級或三星級的認證。截至2020年底,中國已有超過10萬個綠色建筑項目獲得了認證,總建筑面積達到了14.8億平方米,位居世界第一。
綠色建筑的實踐方法
綠色建筑的實踐方法主要包括被動式設計和主動式技術兩大類。被動式設計是指利用建筑的形態、朝向、圍護結構、窗戶、遮陽等因素,調節建筑的熱、光、風等環境條件,減少對機械設備的依賴,提高建筑的自然舒適性。主動式技術是指利用各種機械設備和系統,如高效空調、新風、照明、水處理、可再生能源等,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,降低建筑的運行成本和環境影響。
綠色建筑的實踐方法應根據不同的氣候、地域、功能、文化等因素進行選擇和組合,以達到最佳的綜合效果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綠色建筑的實踐方法的示例:
采用合理的建筑形態和朝向,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風,減少建筑的照明和空調負荷,如北京國家大劇院、上海東方明珠塔等。
采用高性能的圍護結構,如外墻保溫、屋面保溫、中空玻璃、遮陽百葉等,降低建筑的傳熱系數,減少室內外的熱量交換,如北京鳥巢、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。
采用高效的空調系統,如變頻空調、地源熱泵、冰蓄冷、區域供冷熱等,提高空調的能源利用效率,降低空調的能耗和碳排放,如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、廣州塔等。
采用全熱回收型新風系統,利用排風中的熱量預熱或預冷新風,降低新風的負荷,同時保證室內空氣的新鮮和潔凈,如北京國家圖書館、上海中心大廈等。
采用節水設備和雨水回用系統,如低流量水龍頭、節水馬桶、雨水收集、雨水花園等,減少自來水的消耗,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,如北京奧林匹克公園、上海世博園區等。
采用可再生能源系統,如太陽能、風能、生物質能等,為建筑提供清潔的電力、熱水或氣體,降低建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,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,如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、上海迪士尼樂園等。
采用綠色材料和綠色施工,如再生材料、低污染材料、模塊化建造、預制構件等,減少建筑材料的消耗和廢棄,降低建筑施工對環境的影響,如北京國家博物館、上海嘉定公共文化中心等。
采用綠色植被和生態景觀,如屋頂花園、垂直綠化、生態濕地、生物多樣性等,增加建筑的綠化覆蓋率,改善建筑的微氣候,提高建筑的生態價值,如北京國家體育場、上海世紀公園等。
綠色建筑的挑戰和展望
綠色建筑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,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成本:綠色建筑的建造和運行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,這給綠色建筑的推廣和普及帶來了一定的障礙。雖然綠色建筑可以通過節能、節水、節材等方式在長期內節省運行費用,實現成本的回收和節約,但是對于一些開發商和用戶來說,他們更關注短期的投入和回報,而不愿意承擔額外的成本和風險。
技術:綠色建筑的設計和施工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術和經驗,而目前國內的綠色建筑技術水平和人才儲備還不夠充足,導致一些綠色建筑的質量和效果不盡如人意。此外,一些綠色建筑的技術還存在著不成熟、不穩定、不可靠等問題,需要進一步的研發和驗證。
政策:綠色建筑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,包括制定相關的法規、標準、規劃、指南等,以及提供相應的財政、稅收、金融、土地等優惠政策和補貼措施。然而,目前國內的綠色建筑政策還不夠完善和統一,一些地方和部門的政策存在著重復、沖突、落實不力等問題,影響了綠色建筑的規范和有效的發展。
認知:綠色建筑的發展需要社會的認同和參與,包括開發商、設計師、施工方、用戶、管理者、監督者等各方的共識和協作。然而,目前國內的綠色建筑認知度還不夠高,一些人對綠色建筑的概念、價值、好處、方法等還不夠了解和信任,甚至存在著一些誤解和偏見,導致綠色建筑的需求和市場不夠旺盛。
盡管綠色建筑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,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、政策的完善、認知的提高和市場的擴大,綠色建筑的發展前景仍然是光明的。綠色建筑不僅是建筑業的發展方向,也是社會的發展需求,更是人類的發展責任。我們應該積極地推動和參與綠色建筑的實踐,為建設一個美麗、和諧、可持續的家園而努力。